关于中国的实事求是
Author
Zhou Renjian
Create@
2005-09-10 01:24

实事求是应该就是毛泽东在延安时提出的,到了70年代末80年代初邓小平重新给以强调为世人所熟悉的。现在我要怀疑的是,是不是我们中国人太过于实事求是了,而导致实事求是有了偏差,反而不好了呢?
我说的是这么一种情况,“实事”有点就是实事实干的味道,也就是对一件事就把这件事情当作一件事去办,办完了也就是完了。或者说对一件事情的思考也就仅是 停留在这件事情的实际情况上,不将很多情况予以普通化,也不予以抽象化,导致最终只是停留在事情上面而没有走到理论的高度上。就譬如中的古代数学,其实很 多情况就是为了一件事情而发明很多比较精妙的算法,但是这些算法都只是停留在问题上,没有回归到根本的理论上。譬如勾股定理,虽然我国古代早有类似描述, 但是真正作为一条定理,还是几百年后欧洲人给出的。而杨辉三角也是中国古人发现的,可是也没有提升到组合排列的理论层次上。又如中国的古代四大发明,虽然 功不可没,但是都没有提升到理论层次,都依然是停留在具体问题上。都是到了最后由西方的科学家加以理论层次的提升得以惠及全球。
在此,我不是什么崇洋媚外,我只是在说中国人的一种思维定势,就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问题主义思考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在我的思维里面已经被深深地左\r 右着。记得我读高中的时候,和莫奇一起写五子棋的一个游戏,当时我就按照下棋的普通思维来写代码,譬如如果棋盘上有可以形成双活三的可能,则封杀或者继续\r 下,等等这就是一种就问题而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体现。而莫奇则是把所有的棋子所在位置的价值通过数值来表示,并搜索计算最有价值的棋子位置进行阻拦或者进\r 攻。这种思维和我的就不是一样。当然就现在而言,这些都是小儿科的。至少这里面还要涉及到棋盘的多步深层搜索,这就完全可以把问题给抽象化到一个图论搜索\r 的问题上来了。另外一个事情就是我大四的时候参加全国大学生建模比赛,我和袁超选的是一道求如何分配运输车辆已达到最到效益的一道题目。结果我那个时候就 只是简单地想着如果通过计算机解决这个问题,而没有想着如何把这个问题的模型给抽象化为一个已知的数学模型,再加以修改求解。当然那次数模竞赛也就没有什 么成绩。最后我上图论的一门课,发现我选的那道题根本上就是图论里面的一个问题的一个简单变形,而该图论问题的算法也是已经早有人研究的,而且网上的算法 也一大堆。其实我就是把那个运输的问题当作运输问题来解了,根本就没有将问题给抽象化的概念。所以我没有什么成绩是必然。
这种思维也提醒我,就目前而言,我在思考关于如何使得计算机能够像人一样思考的模式。其实如果我不将问题给抽象化为一些已知数学问题的话,我估计我也是徒 劳的。因为没有数学理论的支撑这些所谓的智能程式都是经不住考验的。这些小事我觉得都充分地说明了我内心深处给深深餐室的“实事求是”的思维方式。
其实这个思维定势应该是与中国一贯的教育方式有关系的。因为中国的传统思想是儒家思想,而且教育基本上都是填鸭式教育,而这些教育与西方那些启发式的教育 导致了创造性与探索性的能力大不相同的情况。就目前的一些研究水平来说,基本上一些理论都是西方科学家所有。而中国目前的大多数研究也就是所谓的盲目跟\r 进,真正有所作为的不多。
但就IT这个产业来说,基本上好的产品,好的概念,好的理论,好的框架都是西方国家所有,而中国则是把别人的东西copy过来,做点修改,或者做点项目之 类的东西,然后一切事情就完了,没有新的理论,美有更多进步,因为“事情”已经实干了,做到了“实事”。“实事求是”在中国变成了“实事”而不“求是”, 从而中国的真正好的理论没有,从而一直在跟风,没能看到追攀世界顶级的魄力。
可悲啊,不仅仅是为我个人的问题主义思维定势可悲,更多为中国的学术氛围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