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别人从计算机和数学的地狱中解脱 >>
<< 必须练就的素质
第三次看《走出非洲》

Author Zhou Renjian Create@ 2006-07-01 03:20
whizz Note icon
第一次看《走出非洲》是大一时上思想道德修养课,老师陈茜带领大家看的,好像当时陈老师是带着那么一种宣传女权主义倾向推荐我们看的。当时我也就看了,没太多感受,不知道有没有看懂,不过由于当时是带中文字幕的,我相信我至少看懂了情节,也看到了美丽让人神往的非洲景色,也了解了女主人公Karen不屈不饶的精神。

第二次看《走出非洲》是前一个月,我重新回到上海之后。本来我是想着在我3月份离开上海之前重看这部片子的,可惜当时没有找到。之后游了半圈中国重新回到上海时,或多或少还有点那么迷茫的味道。再看的时候,没有任何字幕,结果是什么呢,我已经不追求情节了,我追求的或许是那么一种感受非洲的境况。看到一些景色,我也会偶尔回忆起我沿海之行和重回上海之旅的一些景色,依旧很喜欢里面非洲的景观。而第二次看的心情也跟第一次看的完全不同了。我是寻找什么呢?还是追忆什么呢?我说不上来。

第三次看《走出非洲》是昨天(准确点也就是四个小时前)。没有什么打算,只是比较无聊,重新看一下的意思。结果看了前半部,我决定还是把后半部给看完。前面一个多小时,给人的感觉都是在铺垫;这个好像我在写文章,通常我都在铺垫,真正进入主题和点睛的地方也就那么几句话,就结束了,然后又是一些无所谓的文字,这就是我的风格吧。而似乎我的英语水平下降得很,很多对白我已经听不明白了。但是我似乎我已经不需要去明白更多了。

Karen是一个在某方面一直追求新鲜的女孩子,譬如她周游列国,不惜以结婚为代价进入非洲,而发现改种咖啡需要至少四年时间都得呆在非洲时感觉到有些不自在。婚姻没有给她带来更多惊喜,而种植咖啡和管理农场和在非洲打猎也只能说平平淡淡,认识了Denys等朋友也是一种解闷罢已。然而Karen喜欢冒险,送医疗物质给军队是一项不错的经历。然而由于其丈夫传染而得性病而回国治疗,只能说让Karen她感受了什么是家的感觉,丹麦已经物非人亦非了,而回到非洲已经慢慢地给她一种家的感觉,一种皈依的感觉。然而不幸的是虽然Karen治好了性病但却丧失了生育孩子的能力。这对于一个女人来说,她就无法经历和享受生育和培养孩子的新鲜经历了,而Karen将她的精力转移到农场管理和对当地人的教育上来。与此同时,对其名义上的丈夫已经没有什么感情(本来就没有太多的感情基础的),各忙各的,而Denys和Karen熟悉度增加,有了感情,而Denys总能够给Karen带来很多新鲜的玩意和新鲜的经历。譬如Denys送给Karen唱片机,还带她去非洲森林里去打猎,让她能够直接地面对好奇的猴子,成群的水牛,还有扑面而来的狮子。而我相信Karen也不会忘记在面对扑面而来的狮子时咬着嘴唇而紧张过度而咬破嘴唇的感觉。而Karen和Denys也在这一次打猎经历中感情升级。

而后来Denys居然还学会了开飞机,并在学会开飞机第二天就找Karen,两人就乘着飞机在广袤的非洲大地上空飞翔。倾泻而下的瀑布,陡峭的悬崖,成群奔跑的斑马,波光粼粼的水面成群的鸥鹭随着飞机展翅飞翔,还有蓝天白云,这一切都是无论是在当时的环境还是现在的环境下都是少有的景色。而这些新鲜的经历是Karen不曾经历过的。而Karen和Denys飞机上握手的爱情也就是独一无二的了。

后来当然Denys还带给Karen更多新鲜的感觉,譬如“别动”的感觉,无人海边的游泳,沙滩上的篝火,等等。Karen丈夫提出离婚,而Denys则一直还是热衷于到处流浪而不肯给Karen一个实在相守,甚至不肯答应只是结婚而可以继续自由流浪的纸面做法。跟着Denys好友也是Karen的好友由于热病而离逝,而Karen农场的咖啡加工场被一场大火烧毁,使得Karen感觉到她在非洲的归属感已经不足以让她留在非洲了,所以她选择了离开。而最后Denys的死则让Karen对非洲彻底地放弃,这也就是她的“走出非洲(Out of Africa)”再没有回过非洲的缘故。

其实在我第三次看《走出非洲》,我开始感受到了追求新鲜感和寻觅归属感的这两个概念。Karen由于天性追求新鲜而进入非洲,同时由于欧洲战事原因让她对故乡没有了归属感,反而对有好感而已有投资的非洲有了归属感。由于Denys给她带来了非洲神奇的新鲜的经历,两人的爱情不可替代地存在。而随着离婚事件和Denys拒绝结婚,以及咖啡农场的意外事件,使得Karen不再拥有农场,这就使得Karen丧失了对非洲的归属感,而选择离开(这时所选择的离开还可能是暂时性的离开) 。而Denys的死使得非洲彻底地丧失了归属感,而新鲜感也就已经耗尽,所有的故事也就该结束了。“Out of Africa” and never be back。

新鲜感,归属感。我离开上海,或者说我选择辞去普元的工作,是因为在普元做的工作实在没有什么让我感觉新鲜的,或者说毕业后经历了差不多两年的工作,我对这些生活丧失了新鲜感,我觉得工作平庸而没有创新,一句话腻了。所以我选择了离开上海,沿海旅游一路回家。广东的家对我来说,那是一种说不出来的归属啊。所以沿海行是一种新鲜感和归属感之路。

然而各地的新鲜感是平庸的,随着旅程的结束而结束了。而故乡的归属感在清明之后,随着父母催促找工作而剧减,离开化州,进入深圳,继而广州。然而这些城市我没有任何的感情,我也一时之间无法培养归属感,有的只是庸俗的新鲜感。于是我呆的时间不长,然后我离开了。我选择了随铁路北上重回上海。当然我选择了衡山,岳麓山,岳阳楼等旅游路线,然而依旧是平淡的新鲜感。最后不小心丢了手机,突然我发觉上海的归属感变得十分强烈,于是我就回到了上海。

回到上海,我一直没有怎么找工作,只是做着那个Java2Script的开源项目。我对这个项目也已经没有了新鲜感,有的只是责任感,只想把这个项目做完整而已。而真正开始找工作应该是这两周的事情,然而所找的工作不再让我有新鲜感,这些都已经是没有新鲜感。于是我想我是不是要考研,或许研究生会让我寻找到一些新鲜的东西。然而工作还是要找的,因为这关系到生存问题。生存问题进入考虑范畴的时候,我发现我对任何东西的归属感开始下降,这包括我对上海的归属感。

新鲜感,归属感。天性注定了我会一直追求新鲜感的,所以我的人生必然还是未知的,而我的归属感在哪里呢? 广东?上海?北京?还是别的什么?

Maybe someday, I will be out of Shanghai。
本记录所在类别:
本记录相关记录: